第一百七十四章 长期问题(3 / 5)

加入书签

这就是买到“行活”了。

三,由于工艺品出口体制和收购机制的垄断性,生产方在产品定价上长期处于弱势,企业收入很低,

但销售方因为控制定价权,却利润丰厚。两者之间矛盾日异严重。

我们不妨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据调查资料显示,京城工艺美术工厂1972 年生产的《神鹿宝车樽》,厂方定价11 000 元。

但外贸收购只开价6 000 元,后多次洽谈勉强谈到8 000 元。

没有实行优货优价,按劳动价值给报酬。

反倒是从效益出发,单纯按工件数量算计。

这就导致老技术工人待遇比年青工人高不了多少,甚至还很吃亏。

像有的老师傅责任心重,干活注重质量,可费了工,也不给增加工缴费。

而糊弄事的年青生产者反而受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不超过工数。

后来价格还没议定,产品就送至花城出口产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现场实售27 000 元。

收购方这才愿意开收购单,以8000元收购。

所以实际上,像这种讨价还价互相扯皮现象非常严重。

这就造成厂家对同一件高档产品不得不定出两个价格标准。

一般不再加工细作,精益求精,只要能符合大致标准,交上活就行。

自然而然,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体市场上缺乏精品,大部分产品都是谈不上“出彩儿”,相对平庸的“行活”。

像洪衍武就曾在王府井的工艺美术服务部买过一些看着不错的小摆件拿回去给母亲看,也买过几个翡翠镯子,打算送给家里的女眷。

价格虽然不菲,每件几乎都赶上田黄大料的钱了,但他却被坑了,母亲给予的评价实在不高。

王蕴琳只说料还凑合,但题材死板,工也差得远。远不如以前的东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